生產力春藥 OpenAI Deep Research
一月 OpenAI 遭到 DeepSeek R1 突襲,除了 Nvidia 股價暴跌,也讓大家更加懷疑 OpenAI 到底護城河有多寬。於是就在 R1 發布沒多久,OpenAI 接連宣布開放十二月曝光的 o3 系列的 mini 版本,以及 Deep Research 工具。
其實 Google 在稍早就宣布了個同名工具,但使用人並不多也沒有燃起什麼熱情。這次宣布倒像是給很多 AI 狂熱者打了生產力春藥,一時間各種「十個必學技巧」再次洗版。我自己因為目前在做研究,也是每天要跟 ChatGPT 討教數十次;看到 o3 跟 Deep Research,果斷升級到 Pro,享用無限量的高級功能。
目前看來還有些問題:
- 無法使用付費牆後的資訊:畢竟模型的能力取決於其能接觸的文本以及背後搜尋引擎的能力,所以局限在各種它能搜到的範圍內。可以上傳 PDF 讓它讀。
- 文獻評讀能力:會照單全收各種來源的文獻,對於比較低層次的論壇文章好像沒有辦法很肯定的排除;偶爾也會使用過舊的來源。這點可能要在提示詞部分強調。
- 沒有辦法變出新想法:本質上就是根據既有的文獻去拼裝出使用者提問的答案。
整體來說像高級研究助理:速度很快的找出目前的進展,但是要繼續細讀或是規劃未來方向,可能還得靠人類。不過儘管如此,已經能節省大量時間,其提供的素材足可進一步討論。後續也能針對特定子類別發動新的搜尋,可謂是深度、廣度兼得的好工具。
美國進修記錄 01
抵達美國,順利活過前兩天,來記錄一下。
入關進城
清晨六點多落地,台灣時間是十點半多,等於是很快的過完了夜晚。雖然買了豪華經濟艙,但在飛機上還是輾轉難眠。落地之後排了兩個小時才到海關。海關很快的確認了我的 DS-2019、護照,問了一些工作相關的問題,也問了居住地。還好我有印 Airbnb 的資料,大約三分鐘就完成入關了。
領取行李則是另一大考驗:因為排通關太久了,行李轉盤不知道輪了幾次,行李被工作人員排在旁邊。我的兩個行李分開的很遠,找這些東西又花了半小時。
出機場後叫了 Uber,結果來了個小車,後行李箱差點放不下我的大箱,而小箱還得抱著上車。司機是個有潔癖的黑人女性,請我戴口罩。從舊金山國際機場到住的地方開車約 25 分鐘。
入住 Airbnb
新家跟照片一樣。一個小問題是棉被比我想的薄,同時於是沒有蓮蓬頭,只有個沖澡的地方。冰箱很大、廚具一應俱全。窗簾的遮光效果則比想像中差。本來是打算去銀行看看,後來發現我還沒弄完 MailtoAP 地址,加上十分疲勞,只好另外改期。睡了一覺起來,居然已經傍晚。去了樓下的家庭雜貨店,發現沒有賣吃的,只好買了些牛奶充飢。
2024-01-18 Sat
早上起床先申請了美區的 Apple 帳號安裝 Waymo,中午搭車去了 Costco,買了熟食、冷凍花椰菜等食物。之前上網看攻略便有提到台灣的卡在此可用;賣場內可以說是幾乎一模一樣。回家放完買的東西後,又去了一趟 Best Buy 想買 PS5 Pro,線上購物後被告知要等揀貨。然而在賣場內等了一個多小時後遲遲沒通知。只好去 Costco 吃晚餐充飢。回來後還是沒有著落,找了工作人員抱怨後他說可以直接拿現貨結帳,總算是拿到貨。
2024-01-19 Sun
下午跟 Dr.Yala 視訊,他給了我幾篇文章閱讀,內容蠻困難的,聚焦在這兩年越來越火熱的 vision-language model(算是 multi-modalities model 的一個字類別?關注在視覺跟文字上)。主要是探討在接下來的兩年,我們要如何評估模型的能力?模型在距離一個合格放射科醫師的路上還有多遠?
今天同時送出了第一批 Weee 訂單,不確定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地下另外有 Luxor One,看起來是收非食物類的包裹用的。隔天 01-20 是 馬丁路德金恩日(MLK day),全國放假一天,所以繼續在家裡調整作息。
2024-12-29 週記
預備出國進修
上上週完成了去美國在台協會的面談,順利在這週拿到 J-1 簽證。它是一張彩色的貼紙,貼在護照上,記載了有效期限。整個過程非常的繁複:
- 對方機構流程:提報人事,開通表單給我(外部人士)寫各種資料、CV 等
- 我方機構流程:申請書、進修計劃、補助及預支
等到拿到 DS-2019 後,需要填寫 SEVIS 上的 I-901 文件、填寫 DS-160、預登記費用等等。還好關關難過關關過。拿到簽證後,接下來就是買機票,把台灣這裡的報告結算,準備出發。
院內報告我用 ChatGPT 搭配計劃主持人的網站產生了一些學習計劃,被批評:
- 背景資料準備不足
- 沒有表達臨床有什麼 unmet need
不過我還真的沒受過什麼系統性的研究方面的教育,包括文獻評讀、論文撰寫,都是自幹來的,唯一的導師是 ChatGPT 😢 所以當然看不出有什麼 unmet need;而且影像科主要是服膺臨床需求,若是連結的不夠深入,很難找到高分的主題。
舊金山住哪裡?
在 SF 的房子找好了!後來從 Airbnb 找了個短租方案。屋主是台灣人去灣區當工程師(我猜跟我一樣是 90 後)。房子一看就是他的舊家,完全是阿宅佈局(65 寸大螢幕、超大工作桌、in-unit 的設備)感覺很舒適!最主要是落地就可以馬上開始工作,不需要再為了日常生活煩惱。垃圾也有集中清運區、社區有基本的健身房跟有氧區域。
SteamDeck
考慮到去了美國,娛樂需求怎麼辦的問題。本來有考慮電競筆電,但是這東西等我回國後就沒用了(我有 4090 顯卡)。想到 SteamDeck 之前買了一直沒怎麼用,遂拿出來熟悉、活用一下。我有買了一個外接擴充座,可以充電、接把手以及輸出畫面。我拿來接舊的 2K 27“ 螢幕,打 2D 遊戲,居然非常舒適!最近開始玩 Dave The Diver,跟嘗試入手 Terraria。打算趁著冬特入手一批適合 Steam Deck 玩的 2D 遊戲(之前秋特買了幾個,包含九日,很不錯)
第一份報告 兩年回顧
自剛升主治醫師的第一份報告起,不知不覺已經至少發了上萬份報告了(電腦斷層應該有個 4000 份、MR 也應該 500 以上)。再那之後有很多變化跟想法,記錄於下。也許等出國進修回來又有不一樣的想法也說不定。重讀 Radiographics 經典好文「How to Create a Great Radiology Report」,文章分成了兩大塊在講解如何改善報告主題,亦即「影像學發現(findings)」及「臆斷(impression)」
在影像學發現部分,文中舉了不少例子闡述如何修改過長且不必要的敘述,例如:
Before: Again noted are multiple peripherally enhancing complex peri-pancreatic collections with thickened and irregular walls, which have not changed in size or configuration since the prior exam.
After: Unchanged complex peri-pancreatic collections.
舉了不少例子,包括不要使用主觀或動作性的詞彙(noted、visualized),直接書寫事實。還有實用表列來代替堆疊多個類似敘述。
另一個是 impression 的書寫原則,應以「臨床可操作的(actionable)」為主。重複影像發現無助於臨床工作,儘管看似降低了放射科醫師被告的風險。很難拿捏的部分建議,容易變相為指導臨床醫師,只能靠個人從中摸索,或採用較保守的詞彙。
與去年相比,我的報告格式有不少變化。一句話:看起來很豐富的報告,其實可是廢話冗詞大集合,報告還是以臨床能快速讀懂為佳。幾個原則包括:
- 不打無意義的「無發現」句子,例如 No GI tract obstruction。
- 不重要的 finding 不過多描述(例如肝臟的水囊)
- 盡可能少用 checklist
下面是同一個病人,去年跟今年打得報告(在分頁開啟可看大圖):
現在數字不打了,main/other finding 不區分了,全部使用短句。唉,最大原因是科主管突然非常要求時效,居然是三天內「必須」完成。可是我雜事(切片、特殊攝影、管路)甚多,怎麼可能週一做的檢查(25 ~ 30 份左右的電腦斷層)週四就清得乾乾淨淨?
升級至 Papers Pro
Papers 用了好幾年了,最一開始是只有它有自動補完 metadata 的能力,不像 Endnote 如果 PDF 內沒有就得自填。另一個是它能自動尋找該論文「引用」以及「被引用」的列表。當然後期大家都有這些功能了。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想用 Zotero 搭配 Obsidian 來構建論文工具鏈,不過用來用去還是很彆扭,不如習慣了的 (ReadCube) Papers 好用。
最近收到了黑五的廣告信,才發現了它已經變成了不同的定價模式,新版的 Pro 有有趣的 AI 功能,包括文獻挖掘、關聯性評估、ask PDF 等功能。剛好接下來要出國可能會有不少閱讀論文的需求,就直接升級上去;三年一次付清價格更實惠,搭上黑五 -20%,總共只付了 200 多鎂,還是相當不錯的。
退訂 Claude
同時訂閱了一陣子的 Claude 跟 ChatGPT。最主要使用的原因是醫院的防火牆對 Claude 的登入驗證很寬鬆,所以可以用無痕模式登入私人帳號,方便同步一些資料查詢或處理流程。反而 ChatGPT 會用到的登入驗證就不能用。
Claude 在反應速度跟程式生成部分跟 ChatGPT 各有高低但差異不大。主要是考慮重疊部分太大,加上 ChatGPT 很後來實裝了一系列上網搜尋功能,可以迫使它取的 reference 而不會蝦講,同時也能執行簡單的程式碼,例如,我常常讓它快速的幫我執行圖形重疊的功能。如此一來,我就可以展現我的切片針的完整路徑,同時通過明暗的調節還產生出立體感(越前面的越亮)。
後來其實打報告沒有那麼多需求,加上節約開支。每個月 20 美元,一年就 240 美元了,相當驚人。再收益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將 ChatGPT 用到極致為佳。
新房裝潢(三):隔間(玻璃門、格柵)
照片部分請再次移駕 2024-08-11 週記。
格柵
房子的格局屬於大門在中間的類型,所以一開大門,全屋幾乎盡收眼底,包括客衛,但是其實多少還是有一些生活用品在裡面,考慮到「不影響空間通透」的「遮蔽」,可行方式就只剩下格柵這種在特定角度下遮蔽效果極好的方式。寬度地比例是:柵欄木條寬度 4.5 公分、間隔寬度 6.5 公分。視覺上算是協調。
玻璃門
客廳另一側有個空間,原本的屋主設計了個木框拉門以區隔出一個房間。最初有考慮保留木門,再後來因天花板重新佈設,門也一併拆除。中間一度考慮先不處理,後來還是把三段式玻璃門加入。統包師傅原本的設計是比較繁複的長虹玻璃,門內併有金屬橫槓,後來改成增厚(5 毫米)的磨砂玻璃。整體效果很像小企業的辦公室。
這個房間目前有預留冷氣孔位,同時也配置遮光窗簾及獨立電燈開關和足量插座。之後可能會當保姆房?目前是當作儲藏區使用。用六個 Ikea Billy 櫃組合出了書櫃牆,目前已經填滿,可能考慮將來在另一側也擺上書櫃。
總結
整體來說房子沒有被更動的地方是水管、浴室、地板、窗戶。其他部分包括電線、網路線則是重新按照需求佈置。裝潢是生活習慣的總整理,在跟設計師或師傅討論的同時,也要仔細思考究竟怎樣才是自己最舒服的習慣,千萬不要做網美裝潢,或是期待有了裝潢後要養成什麼新的習慣。舉例來說,有人可能會想做個臥榻,以後可以在上面讀書;實際上,連在一般的書房看書都沒有習慣的人,就更不可能在臥榻看書了,只會變成雜物堆。同理也可以用在榻榻米、開放式展示架等硬裝上。
新房裝潢(二):衛浴、廚具、大平台
這篇續講硬裝部分。
衛浴
重做防水單間預算就得從 40 萬起算。我請統包師傅評估了,他認為防水還行,只需要更換內部設備即可。主衛是我們比較常用的,所以選了不容易黏屎的 TOTO 馬桶搭配 Day & Day 的各個小物。客衛部分則用凱撒。另一個比較大的區分是主衛有裝上了暖風機,洗完澡後有暖風真的是巨舒適,浴室地板也可以很快恢復乾燥狀態。
廚具與大平台
在我們的入口右轉到廚房區有一塊小小的牆壁。考慮到我們需要充足的置物空間、又需要放置日常雜物,除了可移動的桌面,或可建構與廚具等高的檯面。接著考慮轉角空間其實足夠寬,遂設計為閃電型的大平台。人造石一路從廚具鋪設到系統櫃上方。
後面跟統包師傅確定可行性,後還考慮了電器櫃配置(電鍋、微波爐、烤箱)、廚下濾水器以及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水線等,保留了足夠的空間。下面則是施工完的圖片。人造石居然可以做到看不到縫隙、彷彿一體成形,令我感到意外。
註:實際看起來如何可參考 2024-08-11 週記
目前前面主要是放零食、不用冷藏的水果等。轉角處是咖啡機。再過去則是濾水壺、熱水瓶以及放碗盤的區域。習慣上,食物處理還是在瓦斯爐與水槽間進行,湯湯水水順手就撥進去水槽。廚具區的青色烤玻做成了半環狀的,所以不用擔心污漬。
瓦斯爐的部分則很少用,我大部分還是用之前的小米電磁爐。我把電磁爐架高放在瓦斯爐上面。假設未來自煮的頻率增加,重新開火也很方便。
新房裝潢(一):電器、插座配置、傢俱
裝潢這事其實有蠻多可以記錄的。打算斷續的寫個幾篇留作記錄。大概會有如下內容
- (一):電器、插座配置、傢俱
- (二):衛浴、廚具、大平台
- (三):隔間(玻璃門、格柵)
智慧開關
原本家裡就有 HomePod,也確實買了幾個智慧插座來實驗,但是當時沒有全屋 Mesh,過了書桌區後的網路訊號很弱,開關控制不如預期。新家在設計之初就打算配置智慧開關。我買的是綠銀直連的 G-Switch 系列。切的數量則是跟水電師傅討論後再行採購,並請他們安裝。玻璃的觸控面板很好看,晚上也會發出微光可辨認位置。原本看很多裝潢都建議要有個出門總關燈開關,我們就不需要,只要設定一組 Siri 指令總關就可以了。晚上回家也是請 Siri 幫忙啟動預設燈組(入口、房屋中線、工作區)。
紅外線控制部分,貪小便宜買了個 SwitchBot Hub Mini,結果發現台版尚不支援 Matter,無法跟 HomePod 連線,必須仰賴手機作為中樞,大大限縮了使用空間。有需求應該還是以 Aqara 為主(雖然貴一倍,但是可以遠程控制)。目前紅外線控制器主要是操作冷氣、電視機。
家電
冰箱、電視、洗衣機都是去 LG 專賣店搞定,價格比 Costco 還實惠,店員對參數設置、開關佈局也很熟悉。電視本身買的是 miniLED,付錢了後有點小後悔,覺得應該買 OLED 才是(但是也多好幾萬)。想到大部分時候都是在有光情況下玩耍,倒也可以接受。洗衣機買的是「上烘、下洗」的塔式機型,可以同時運作,非常方便。我們搬家完的頭幾天,利用這個機器把很多陳年老衣清理了一遍收起來。冰箱挑符合格局的,沒有太多考慮。
插座配置
到處都有插座!電視櫃區域就有 12 個、床頭櫃 6 個。我書桌旁邊也有 6 個,其中 2 個(1 組)甚至是單獨從配電盤來出來,重新在牆壁打遂道拉的專線(供養 NAS、大主機、macbook 基座等一系列設備)。廚具上面也有 6 個。不過,插座的數量跟高度要跟之後的生活習慣做比對,最好是在場勘、設計圖出來前就大致決定好可能會用到什麼電器,不然泥作一入場,後續要改就會很辛苦。
傢俱
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買沙發。因為過著類頂客的生活,加上客廳空間不大,所以買了兩個很貴但極為舒適的 Ikea ÄLEBY 扶手椅。書庫區域則拼了六組 Billy 窄櫃變成很漂亮的書櫃牆。書桌則是訂了兩張 TROTTEN 工作桌,都是 140 x 80 公分的大小,使用起來極為寬敞,三個螢幕擺上去也綽綽有餘。Ikea 的實體店其實提供了蠻豐富的配置靈感,我們去了兩次,做了很多的推演。
2024-09-08 週記
本次語錄是來自 @yeshuaformosa
有個比我年輕的女孩考上了東大,後來成為了法官。高中的時候,我曾經向她請教學習方法。我跟她說我在解題時花了很多時間,她回答說:「看到題目如果馬上解不出來,就直接看解答吧。有答案的東西,花時間思考是浪費。要把腦力用在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上。」
善哉此言,像刷題還是直接學習解答比較快。我想精力主要還是放在:
- 測試能不能很快反應問題類型並套用算法
- 統整出類似策略的問題
裝潢進度
本週完成了新家的補漆。裝潢的步驟上是先補土、批土、粉刷,再上系統櫃。櫃體安裝中難免會有污漬沾到牆壁上,所以需要補漆去蓋掉那些手印。油漆是便宜但符合綠建築規範的水泥漆。跟我的印象差很多,幾乎沒有有機溶劑的味道,很像白色的顏料,同時乾燥後沒什麼粉感。不過,窗框附近的油漆變得有點拋拋的,師傅說這是有水氣在油漆將乾未乾的時候浮現造成,磨掉重補。
洗碗機買的是 Bosch 的 4 系列,45 公分的款式,在設計櫥櫃的時候便有跟師傅說,做個嚴絲合縫、剛剛好的空間給它。安裝後我才知道,原來洗碗機的出水線必須高吊,甚至理想上要「高於水槽底部」,這是為了防止污水倒灌。是說每台機器止逆的能力不一樣,難怪統包師傅不願意幫我們拉掃地機器人的水線,因為他做的不一定是主機需要的高度差。
柯文哲
本週大事就是柯文哲被羈押。其實我本來就不太挺柯,但是真的讓我變柯黑是他說「台灣就陷入焦慮」那個採訪片段。我們在前線水深火熱抗疫,柯在市政府扯陳時中後腿還到處放話,令人不齒。後續的諸多爭議,包含五漢廢言什麼的,權充笑話。柯常常有反社會式的政治言論,前後矛盾且毫無建設性,例如很有名的「列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長篇廢話,還造就了一批狂草。是時候剷除此毒瘤了。
Mensa 門薩
當初台灣 Mensa 剛成立的時候,覺得很新奇就去報考。當然對我來說,通過那個簡單的測試不在話下。不過等我去了幾次實體聚會之後,我發現與會的人龍蛇混雜,大部分其實都不是在做什麼尖端行業(科研、交易員、工程師),令人失望 😓 我其實也蠻想多認識一些像狸貓上師那樣博學多聞而且有很多有意思見解的人。後來他們搞了自己的 Discord、論壇,但感覺都是那些人在收智商稅,遂不再參與,不過留了 line 群。前幾天柯被羈押後,裡面一整群人在裡面「綠能你不能」,實在有夠低能,故即刻退出。
2024-08-11 週記
聽說台北市撤寶可夢機台。我看了一些評論,有一篇說這個遊戲:花錢速度快、出卡機率不明、低階寶可夢無法培育。不過我玩碧藍也是課金換船,然後 N / R / SR 船都被我拿去練素材了,除非是可以改造的,SSR (四星)跟 UR (五星)才是最讚的。
裝潢即將告一段落
圖片是目前的樣子。配電盤下面、廚房烤玻還沒搞定,不過已經是幾乎完工的面貌了。
目前系統櫃已經入場完畢,下週等待廚具的檯面、水槽、馬桶、燈具及開關到位。之後就是驗收、細清、補漆。不過中間還是有很多沒想清楚的地方。等裝潢好之後再來筆記,未來換房的時候作為參考。
- 具備進出水的掃拖地機器人:水線的動向要額外考慮。現在比較厲害的機器人通常都有一個帶水箱的塔式結構。雖然目前高度是放的下,但是會沒有辦法很好的處理裡面的水。我們有想過要拉水線,但是還要擔心溢水的問題。
- 濾水器或瞬熱:單買濾水器的話可以搭配三合一龍頭,檯面不用多打洞;如果買瞬熱的話就得用瞬熱的龍頭,就得重新打洞了。不過三合一龍頭甚貴,好一點的 Day&Day 要快一萬。
在醫院用 Kagi 跟 Claude
醫院雖然鎖了不少網站,包括 Bing,但很神奇的 Kagi 能用,我現在最常用 Kagi 來快速從幾個 Radiopaedia 跟 Pathology Outline 搜我需要的知識。不然用 Google 很容易被導向到衛教網站跟 WebMD。另一個神奇的是大部分的筆記網站也能用,不過像 Heptabase 就無法,因為他需要連到 firebase,但是醫院有擋。目前正在著手設計強大、複雜的 prompt,方便 Claude 替我進行更多工作。
2024-06-30 週記
應該避免心流,心流一般都在一切都很熟悉的時候。學一樣東西你發現很容易,那很可能說明它不值得學。(來自 Twitter @yfractal)
平常讀書總是一卡一卡,是注意力不足?工作累?還是學的東西太抽象?最近開始學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相關的知識,覺得困難。
裝潢細節
閒暇時刻就到 Youtube 看各種裝潢相關的節目。其實這是個很大、完整的產業,光是膚淺的了解就要花很多功夫。我覺得可以從如下的順序進行:
- 了解裝潢的:
- 順序:泥作(磁磚、格局)、水電、木作(天花板、櫃體)、油漆
- 潛在的坑,特別是材質、選料
- 仔細記錄自己的生活習慣
- 設想未來想要過的日子、需要用到的電器跟插座
- 衣物、書櫃、機櫃、儲藏空間
- 與施工人員(統包製圖)了解是否有落實上的困難
目前新家裝潢進展到完成了天花板。原本的天花板用的是氧化鎂板材,已經吸水變形了。最後跟統包師傅討論了一下,全部拆除換矽酸鈣,順便重新施作冷氣位置、窗簾盒等配置。
Dvorak in iPadOS
發現 iPadOS 的拼音輸入法硬體鍵盤軟佈局也有 Dvorak 了,記得半年前還沒有。這樣非必要不帶筆電出門也能辦事,只需要多一把 magic keyboard。在手機打字的時候,我發現 Dvorak 反而很容易誤觸(常用子音跟母音在同一排),所以手機上我還是維持 Qwerty。
因為有時候還是需要在一般的鍵盤上打字,所以其實我日常工作還是有一部分使用 Qwerty,目前大約也能保持在 40 WPM 左右的速度。只要不是交替使用,幾乎不會打錯字,蠻神奇的。
2024 夏日特賣
2024 Steam 夏特(夏季特賣)買了一些新遊戲。
- Zach-like
- Alan’s automation workshop
- Manufactoria
- Neon Noodles
- The signal state
- Word factori
- Two point campus
- Froza Horizon 4 - 特價的前代大世界賽車
- Lies of P - 類魂遊戲,在黑魂、隻狼、仁王中取得一個平衡
- Some some convenience store - 黃油
Zach-like 遊戲的特色就是用現實世界的工具(線路板、組合語言、號誌)設計解謎遊戲。其實蠻適合早上起床玩個半小時,喝杯咖啡,活絡頭腦。我自己的話,大推:
- Zachtronics 正宗
- TIS-100
- Shenzhen I/O
- Opus magnum
- Turing complete
試玩原神
最近在找一個可以方便從不同設備遊玩的角色扮演探索遊戲。目前手頭上最符合條件的是 Atom PRG,但我玩一下就卡關,同時它的存檔機制比較緩慢且奇怪,所以目光轉向了其他遊戲。米哈游的原神算是完成度最高,所以裝下來玩。其實不是第一次入坑,但前一次玩了一兩小時就放棄,因為當時還有其他大作在跑。
一開始對它的印象就是個「薩爾達抄襲者」、日式畫風跟抽卡玩法。不過玩了大約十個小時加上看了一些影片,我更覺得它是「中製、日式,帶有抽卡機制的類魔獸世界」遊戲,跟薩爾達完全不一樣。
戰鬥的特色是組隊的角色搭配、技能(大招)跟元素反應。遊戲的元素分七大類,不同的組合會有不一樣的反應。例如雷屬性遇到火屬性會引發「超載」從而爆炸。其他的部分包括武器、聖遺物套裝等,跟其他的遊戲蠻像的,例如我現在固定每天玩的碧藍航線,還有之前玩的全境封鎖系列,都有套裝及稀有度加成。這些嚴格說起來都是官方拐玩家氪金抽卡的機制。碧藍的話我算是輕氪玩家,有買月卡跟大活保底用的代幣(紅尖尖)。原神部分打算當個佛系玩家。
目前還在摸索階段,看了一些影片,不太曉得角色跟劇情要怎麼串接。我原本以為角色會隨著任務一個個出現,但似乎必須用抽的,抽完部分角色有專屬劇情這樣。
購入 Heptabase
之前為了鎖定試用價,訂閱了一個月的 Heptabase。當時感想是:
- 拆解複雜筆記為卡片,在 Heptabase 中做的比 Obsidian 直觀很多。在 Obsidian 中,會需要 refactor 這個模組,設定好後,可以獲得一套快捷鍵,並要求以選取段落的首行作為檔名。
- 離線備份實際上不是可以直接可使用的單一 markdown 檔案。
- 若有更大的螢幕用起來會更加舒適。
- 拆分 PDF 成為筆記還是不流暢,不比之前 試玩 LiquidText 好多少。
目前是因為骨科知識很多很零碎的片段,加上我準備之後要衝刺研究,希望能有一個大的、視覺化的筆記堆置區域 - 或許可以想成無限桌面?所以訂閱了一年,約是明年進修一半的時候到期。屆時再來檢討 Heptabase 在我的情境下實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