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 P.A.R.A. 模型整理筆記
認識到這個筆記體系框架是來自來自少數派的兩篇文章,分別是:
底下摘錄一些小重點,並記錄部分我自己的看法。
關於 P.A.R.A
由 Tiago Forte 所在其名著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中建立的方法論體系:
- P (project): a series of tasks linked to a goal, with a deadline
- A (area of responsibility): a sphere of activity with a standard to be maintained over time
- R (resource): a topic or theme of ongoing interest
- A (archive): inactive items from the other 3 categories
換句話說,projects 是一個個進行中的項目、area 是需要長期維護的一系列工作用文件、resource 則可視為資料庫。以學術產出為例,project 是一個個研究案、area 是手頭上會用到的各種資料(例如程式碼筆記、上課記錄)、resource 則堆疊各種暫時可用或用不上的資源。當這些東西都不再需要時,存入 archive。
關於具體細節可以看上面提到的文章。下面記錄我如何改造筆記庫。
我的 P.A.R.A. 改進計畫
- 重新定義工作項目清單:把研究計畫、自我提升、工作改善這三大項分開處理
- 研究計畫:依據主題成立資料夾放在 Projects 中
- 自我提升:按領域分別設立 Resource 以及 Area 資料夾,其中 Resource 存放各種搜集來的資訊而 Area 則是各個領域的筆記資料夾(例如日文、GRE、線性代數、Python)。
- 工作改善:主要是放射科資料(Self Radiopaedia)以及各種報告模板。
- 隨時整理(just-in-time organization)
- 注意 Project 中的狀態,尤其之後開始會有各種的會議要參加,還有死線要趕。
- Resource 可能只要粗略的打標籤即可,也許主力還是靠 Dataview 幫忙整理,以及把 Resource 連結到 Area 或 Archive 的筆記上形成網路。
- 重新設計工作台 home page,變成每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