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forms in an EHR system

以格式化病歷輔助醫療決策,看來不是甚麼新想法。討論了好幾次,覺得這並不是甚麼難想像的概念,但為什麼這東西最終並沒有在市場出現呢?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並解決之,才有可能讓醫療決策輔助最終被醫療機構接受。

我自己想的幾個答案是:

  1. 老醫師排斥(認為靠這些會降低醫師能力 blablabla)
  2. 與舊有系統結合的困難度
  3. 系統依然不足以滿足複雜病歷鑑別診斷的要求

這裏舉一個跟我的概念非常類似的網路產品 - 馬克飛象。主要原因是,多數極客喜愛使用 markdown 來書寫筆記,但是 evernote 遲遲未加入這個功能,而是停留如同 wordpad 的富文本格式(連 tumblr 都有提供,有那麼難嗎?)(好像現在的有提供半殘版本了)(難怪會衰敗,不意外)(我就是要戰 evernote 啦)因此,馬克飛象出現了,作爲一個殼層,他可以把 markdown 寫入 evernote 筆記,亦可以試着把既存筆記轉爲 markdown!

這個概念就如同我們的「時間軸病歷」對上「傳統作文式病歷」。如果打算產品一出來就替代原本系統,會遇到的巨大難題包括:新的儲存格式、舊病歷的轉換、不熟悉的老醫師的反彈、與舊有會診系統的結合困難度。所以我的想法如下:

病歷系統 + 新介面(手動、半手動) => 醫師

也就是說,我們的技術應該建基於病歷文本的解析(可解決舊病歷問題),並且提供雙向解析、生成的能力。如此,喜歡用時間軸病歷的醫師,在我們的服務打完病歷後,輸出、貼上即可。不喜歡的醫師,也可以按照他舊有的習慣從事。事實上,我個人認爲粗淺的解析並不難。小米系列的手機的簡訊即提供一個能力:可自動判讀簡訊的時間訊息(例如:明天下午、兩小時後、二月二十九、20170831 等)並底線提示,表示只要有足夠的關鍵字即可辨別病歷結構。另外,病歷系統的其他應用,如自動提示鑑別診斷、一鍵引入重要檢查數據、報告、外院病史、護理記錄等,則是更之後的任務。

Ukoyi:我也構想過時間軸病歷。感覺在病情動態變化的患者中尤其有用。病程記錄、檢查/檢驗結果都以時間節點的形式出現在時間軸上,比按照檢查內容分類更便於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