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學心得
雖然在關渡醫院已上過關於社區醫學的課程,對於社區健康促進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大部分的課程是在醫院內進行。就算有參訪,也都是醫療相關的居家訪問。但是在北投文化基金會的介紹中,我發現其實社區還有很多可以參與的事情,例如:老人心靈關懷、社區衛教、便當分發等。這些比較貼近基層的事情是這個月的學習目標。
第一個認識就是了解原來北投有一個很特別的組織,叫做「北投文化基金會」,以及基金會的精神指標「北投憲章」。 我在台北榮總工作快兩年,從來不知道有這個組織,算是很新奇的認識。其中北投文化基金會也協助了許多北投周圍的社區醫療群;針對這部分我有特別上網去了解,發現是一個已經運作很久的優良傳統:通過建構社區醫療群,將在地的診所以及醫學中心結合,針對不同類型的族群提供更好的服務。在振興醫院的檢討會中看到了互相轉介的示範,包括從醫學中心轉接需要居家照護的病人給社區醫療網。希望將來社區醫療群能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減少醫學中心的負擔,將基層醫師的功能與業績擴大,也方便社區居民就近接受醫療服務。
比較特別的經驗就是在六月初的時候,在洪醫師的帶領下,前往一個骨肉瘤的癌末病患家中,進行臨終前的探訪以及家屬關懷。了解到社區醫師其實可以開立嗎啡的注射,讓病人可以舒服地在家中往生,而不需要因為單純的嗎啡需求,而必須留在冷冰冰的醫院。同時,洪醫師也告訴了家屬,病人臨終時可能發生的狀況,減輕病人家屬的焦慮感,這件事讓我學到很棒的典範。
診所參訪的部分我們去了愛林診所以曉兒診所。
- 愛林診所:大型機構,有很多醫師以及各種繁複的自費項目。院長告訴了我們,不要守在診所中等待病人上門,要通過衛教以及義診的方式,讓病人了解原來這裡有很棒的醫師。愛林診所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安排了小兒心理的門診,以及嬰幼兒瑜珈的衛教。通過嬰幼兒瑜伽,讓平常沒有接觸小孩的家人,特別是爸爸,能有一個與小孩良好肌膚接觸的環境。
- 曉兒診所:傳統診所,跟我小時候常看的耳鼻喉科很像,診所醫師只有一個人,但是他跟每一個來看診的病人都像是已經認識很久了,屬於那種比較貼近社區每個居民的診所。因為我將來的職業科別是放射科,所以醫師沒有特別跟我介紹「開業術」,而是分享了他在診所經營中所遇到的一些小困境,例如房租、藥費,還有若是從受僱診所出來,如何與前老闆保持良好的關係等。
第二個認識就是通過北投基金會安排的課程了解北投區的各種文化背景,其中有像是奇岩烘焙坊、社區大學衛教以及北投燕子步道巡禮。北投因為溫泉的關係,被建設成了越戰時的美軍休息處,也發展出了特種行業。導遊姊姊提到了,這是當時北投人自卑之處,但卻又因為能幫國家帶來很多的收入而自豪。而路上的檔車,介紹到這是所謂的「計程機車」,有各種功能,可以載人、送貨還可以幫忙買晚餐或上菜市場。看起來,聰明的北投人很早就發明了 Uber 現在在推動的各種服務哩!烘焙坊的部分我是覺得稍嫌無趣,因為負責的阿姨表示最近接了很多的訂單,沒有空帶著我們做餅乾,所以我就幫忙他們將三公斤的芝麻按照他們的配方做成芝麻醬。這個月我也經歷了很多場的衛教,有《預防跌倒》、《預防三高》以及替洪醫師出席的《養生十招》。在關渡醫院的一個月加上這個月,有接近十次的衛教哩!對於怎麼樣安排讓沒有醫療常識的居民能盡速的了解重點也是越來越得心應手。
總之,這個月的社區醫學很是不錯,雖然醫學相關的部分不多,但是通過北投文化基金會安排的各式課程,了解到了這個社區有很豐富的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