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級與跨領域的新嘗試

最近在推動一系列我自己的想法,包括 Medical H4 及新的構想。今天剛好跟北醫系學會會長大大聊到爲什麼我想要推動這個,就記錄一下供參考。

跨年級

首先,希望在各醫學系內建立跨年級的愛好者交流圈。原因在於,大部分的系內跨年級交流一般都是大型社交活動:醫學營、宿營(迎新)、醫學之夜、服務隊等。這些活動其實很「團隊導向」,也就是不管個人的興趣,大家都是做某一個活動的細節部分。另外一個常見的跨年紀鏈接就是系的球隊,如系籃、系排等。

我希望能夠讓每一屆的少數人(包括但不限於:專題研究、程式設計)能夠找到也有類似興趣的學長姐,交流未來出路考量、挫折及臨牀課業的適應等。

進醫院以後,大部份醫師的學術鏈接多是同一個學會的其他醫院成員,做的研究也都是上面分派下來的子題目。如果讓醫學生們在就學期間就能認識將來不同興趣(想走不同科的同學與學長姐、學弟妹)並且足夠熟悉,或許有機會打破大型醫學中心這種上(主任)對下(年輕住院醫師)的支配情況。

目前是計畫在陽明與北醫醫學系推動一個小型的座談會計畫,邀請一些具有下列特質的學長姐們回來講述他們當初怎麼過日子給後來的學弟妹們聽。

  • 白天是住院、實習醫師,晚上泡在實驗室
  • 出國讀博士:不管是 MD-PhD 或者是住院醫師自己申請出國進修
  • 有在學校實驗室做專題、選修碩博班課程且有發表過 poster

那這演講還有一些特殊的限制:

  • 是同系的(之前跟中國醫的學弟們提過,不過他們卻想要找台大的主治做成研討會;這不是我的目的):主要是系上資源才有辦法傳承。例如陽明能夠去 UCSD 讀博士班,也有老師熟悉這條申請的管道與對方實驗室的主持人,中國醫或其他學校沒有,這資源就沒辦法從學長姊傳承下來
  • 來參與的學弟妹是真的有在做實驗的。之所以辦在十二月,就是希望只篩選那些有做專題的學弟妹們進來。先證明自己的熱情再來伸手抓資源吧!

其他類型的也是考慮中,不過目前我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建構出當年 台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後來沒有達成的理想:聯結有在做實驗的醫學生們進行不僅僅是學術上,也包含社交上的來往。所以暫時先以這種同系跨年及聚會優先。

陽明的進度是:已經與系學會聯繫上、三位講者也都溝通完畢,剩下就是逐步敲定內容。北醫部分還在由會長大大繼續幫我物色適合對象!

tMuExperience D

附帶一提北醫系學會會長的計畫,目標是通過文字訪談各醫學系(不限北醫)有在做實驗的同學來分享(似乎特別瞄準高年級專題生、醫師科學家學程選修者?),並把心得張貼於北醫醫學系系粉專。也歡迎有興趣的人訂閱追蹤唷。

我個人之所以聚焦在年輕一代,是我覺得我們這一代有不少難關是現在的大老們、新思維的青年醫學研究這些已經主任、主治、fellow 的前輩們無法同理的,包括那些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學會原理的:生物基因分析技術(bioinformatics)、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實驗器材,最重要的是日益狹窄的研究領域等。要能夠真的開始做出一點突破性的成果往往需要比起前輩更大量的閱讀與學習(例如免疫學)。所以,找最接近的人來分享,就算不是成功的案例,我們也能從中了解到不一樣的方向、不同的考量等。

跨領域

在經過一系列聚會與討論,加之行醫生涯的挫折,我認爲,正確的跨領域不是擁有跨領域的知識,而是能夠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換句話說,你不必跟工程師一樣強(懂化工、懂高等有機、懂程式設計)但是要有能力做基本的溝通,例如工程師的語彙(例如什麼是 continuous integration,有哪些常見的服務),這種能力不是自己苦讀書來的,而是聆聽工程師們的生活與交談,就能夠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