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聊

尬聊很容易燒光原本留下的好印象,所以最好趕緊停止。今天看了篇有趣的文章(來自 PPT)。主文是作者幫一位男生分析失敗的聊天紀錄。我摘錄幾段理論的內容:

基準線其實就是一個人平常的樣子。 當我們了解對方的基準線在哪,我們才可能透過對方偏離基準線的行為,判斷出對方的狀態,又或是對方對你的行為有甚麼想法。

這段主要是帶出「可以用聊天時語氣、用詞的變化作為純文字聊天的基準線」這件事。接著提到了分析文句結構的方式:區分為層級:資訊、行為、情緒、感受、價值觀;內容主體:他、我、你。後面這個是討論題材是無關第三方、自己或對方的事。如果對方對當前話題有正面的偏離基準線,就可以考慮再聊深入一些。例如,對方的反饋從「行為」進入到「感受」,那我方也應該以「感受」來回應,而不是又把內容降回到「資訊」層次。

當你把話題往對方身上帶的時候,其實是在要求對方投資,但對方並不一定有那麼多的意願回答你的問題。相反的把話題往自己身上帶(也就是分享),那對方可以根據你的分享,決定自己要投資多少,決定自己要把話題帶到多深。 然後「資訊」太多,在分享自己的時候,可以試著多往深一點的地方帶,像是提到自己做了哪些行為,又或是提到自己的情緒、感受,甚至是價值觀。

最後總結了兩種情況:對方在資訊交流、以及對方在分享情緒,的時候,分別要如何應對。作者最後結論:「說到底人跟人互懂的根本規則,就是讀懂自己與對方的狀態而已。」善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