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體系建構

最近檢討自己大學七年來,究竟學了哪些東西,有何用處?是否足以實戰等。寫了這篇,談談我覺得意圖跨領域者的基本認知。一樣,推一下蔡依橙醫師的大作:《善用時間與資源,最大化學習效果:以實習教育為例》

圖說知識系統

以醫師國考來說,一個及格的水準,知識系統看起來有點像這樣:

knowledge

底盤是一個「大範圍」的意思,可大可小,這裡就限定為必修學分吧。上面的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生理學、病理學、生化學、解剖學、內外科學等。當然,這些學科之間會有密切關聯,這張圖若這樣表達就太複雜了,在此省略,但讀者可將此點記住。

知識系統的建立

這裡以醫學系課程舉例。

首先,要知道這個領域大概包括了哪些學門、這幾個學門的大鋼、聖經級著作有哪些?例如,解剖的聖經級教科書是 Moore’s AnatomyGray’s Anatomy。他們的知識系統大概如何呢?大綱是按照系統編排,抑或是按照部位編排?

接著,可以邀好友幾人,一起打造醫學 科技樹。下面圖片是文明帝國五的科技樹片段。

Tech Tree

科技樹的概念在於,知識被歸納為一個巨大的體系,而且有承先啟後的關係。對於建構知識體系來說,跳過基礎步驟直接發展高等技能既愚蠢又浪費時間(我發現很多醫學系學生一窩蜂地看機器學習的書,而忽視工程數學與線性代數在這門領域的重要性)。前面的目錄則恰好提供了建構科技樹的素材。

就我個人印象,其實中國醫醫學系的基礎醫學模組課程就很有科技樹感。首先從生理、解剖帶起,接著講解病生理,最後講解藥理跟一點基本的臨床知識;臨床部分則是傳統無系統,以常見疾病為主上的大堂課內外科學。

打造完科技樹後,便是按部就班的學習、筆記與複習。雖然苦悶,但通過這樣的步驟,建構一個穩紮穩打的知識體系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如果有需要發展更高等的技能,則額外安排。例如,對病毒感興趣,可以選修研究所的高等病毒學等。但是,不應該妨礙到科技樹的主進程。

跨領域知識系統

對於領域外知識系統,一樣要掌握從基礎開始的脈絡,跨的才會穩。跨穩之後,要注意在兩個領域交會的灰色地帶有怎樣的問題(這部分可以多跟專業人士討論、或多看論文,蔡校長說「期刊是高手的社群」(出處:《如何獲得如國際級強者般的能力?》),並嘗試解決。在這過程中,就很有機會成為該不毛之地的開拓者。如圖,一個成功的跨領域學習者在兩個領域的高點建立起了新的橋樑。

knowledge

不過也注意到,例如,右邊那一小塊是資工系、應數系或統計學系的基礎體系。對於醫學生來說,學完整塊體系不切實際,最好是找人合作為佳。然而,這並非排斥跨領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