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實習

看到這篇文章《我靠解剖人腦爲生》,想到這兩周在病理科,觀察到了很多有趣的東西,覺得病理科是個不錯的職業選擇。

  • 解剖病理科醫師其實對外科非常了解(甚至比多數內科醫師強),能夠從送來的檢體配著手術紀錄還原當初切下來的樣貌、病灶部位、外科醫師想要看到甚麼。病理科醫師對於申請單其實還蠻挑剔的(亂打的話會被幹譙)。他們會根據上面的訊息進行切片。詳細的紀錄對切片工作助益甚大!
  • 如上所述,其實「解剖病理」工作包含了 gross pathology (切肉)/ micro pathology(顯微鏡),兩者的訓練都很重要。如何在最少的切片中切出具診斷力的組織量和把肉切薄是一門大藝術(病理科醫師回家之後應該都很會煮菜 XD)。另外在 micro pathology 中,在一些特殊疾病中,選擇要染甚麼分子標記也是很難的決策路徑 … 完全聽不懂每天下午的 slide meeting。
  • 臺北榮總病理科另外有實驗室病理部門(alias 檢驗部),林植培主任不講儀器而是討論實驗室數據的各種統計觀點,其中又以陽性預測值與 sensitivity 的概念釐清及講解 CD(critical difference)臨界差值最重要。例如化療病人血紅素 Hb 連續四天的變化如:14.0 / 13.5 / 13.0 / 12.5 g/dL,哪一天才是真的受到化學治療的影響而下降呢?只有知道檢驗儀器變異值與人體內變異值,才能了解所謂顯著變化到底要多少。這樣的觀念我其實臨床上還沒看過哪個醫師有討論到。此種統計方式叫做 變化檢測。打算另外寫一篇文章來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