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有想法」這件事

這篇文章想討論「有想法」這件事情。

記得大學時代一個挺恭維的形容詞就是「挺有想法的」,不過幾年過去,覺得有想法這個詞,其實應該分成好幾個等級來看待。我喜歡把想法比喻成一顆種子。

  1. 想法種子
    1. 想法種子其實就是臉書動態那些連結後附加的句子。通常,常發這種類型貼文的人都會被同學稱為「有想法」。不過,我覺得這些東西並不算,他是很片面、短暫的初步反彈。不構成有條理,多面向的回應。在 PTT,這也挺常見的,底下的推文通常是沒論述的回覆。
    2. 在 HackerNews 或 Reddit 上面,因為容許長篇貼文及投票,因此最棒的回覆常常會出現在回覆區最上方,可以看到國外高手是怎麼精闢入裡的討論想法種子。經過多次討論,想法種子會慢慢地長大。
  2. 想法樹
    1. 這個階段,我才稱之為「想法」。它很完整,有根可循,也有繁密的枝葉作為延展。對我個人來說,「思想實驗俱樂部」便算是一個成長中的想法小樹,長了一些樹葉這樣。
    2. 每一百個小種子,可能才會有一顆長成茁壯。慶幸的是,與真正的種子不同,想法的種子就算沒有發芽,只要保存妥當就不會腐敗。
    3. 勤於播種者,必歡呼收割。
  3. 想法森林
    1. 很多個想法樹會匯聚成一片森林,在這個階段已經是環環相扣的一套理論了。例如在 Johns Hopkins 讀書的蔡尚叡學長,講起他的磁蛋白研究總是如數家珍,從各種不同的動物、實驗、假說上截長補短,做了好幾種不同的設計及規劃,甚至遙遠的應用方法,也已被完整的考慮進去,我稱呼這樣的想法為一片森林。
    2. 正如同大自然一樣,森林要長好,需要定期汰除長的歪醜的不良木。在這裡,不良木象徵著不完整的想法。砍伐之,或遷移之,或者補救之,以免影響其他想法樹生長。
  4. 想法木材
    1. 收割成果,再造成各種應用如家具、建材、紙張:想法都是複雜的,然而,在外拓的過程中,並不需要把整片森林都托出去。只要把最好的成果釋出即可。就像做家具一樣,挑的是好的木料,搭配精巧的手工與市場行銷所做出。
    2. 能夠批量產出想法木材的人都已然達到大師等級,一般人把森林改造成風景區比較快 XD (就是讓大家進來看看這些想法)

在領域內,可以看想評估的對象所打的病歷或程式碼。因為這些東西強烈的依賴於思考流程,「作品」的嚴謹程度,反映了思維是否清晰、周到、有邏輯。不過我發現,其實從臉書發文上很難評估一個人到底有沒有大型的想法;我個人覺得最佳的評估選項是部落格。因為部落格不太能夠簡短的發東西,也不會有激烈快速的社團交流,適合慢慢地完整呈現一些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