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新思維》
精神醫學是目前醫學領域中,了解最少,診斷標準最複雜,藥物副作用最大的醫學領域。由於藥物的缺乏,而使得治療更為困難。精神科藥物在動物試驗上難以展示其效力,因為白老鼠或狗無法像人一樣進行高層次的思考,自然也無法呈現副作用和療效。
這本書的架構和出發點極為特別,作者前半部分討論對精神醫學的「認識論」及「方法論」:我們怎該如何看待精神病(如常見的「生理-社會-心理層面」觀點),及認識這些疾病的手法(達爾文主義,或黑格爾的辯證法等),並進一步討論倫理學議題。後半部分則針對如 DSM-IV 隱含的理型論、病識感(insight)、憂鬱症、精神分裂、躁鬱症、實證導向精神醫學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末段則闡述自己的「整合論」觀點。
其中我個人較感興趣的是第十九章〈真相與統計學〉。作者說,以統計方法處理精神病研究,常遇到的問題包括「操弄資料數據」、「事後歸因(post-hoc)」、「對照組的倫理問題」。從我在精神科見習的經驗,精神科的診斷主要是通過大約長度四十分鐘的「會談」,包括病人自述、家屬輔助及肢體行為。也因為精神病症狀及徵象的顯露十分仰賴醫師的會談技巧,因此在判定疾病上有些依然棘手;另一個相對棘手的則是治療,尤其是拿捏藥物劑量。而這些經驗導向的手法,使得精神病的研究更加的困難。
說起來,因為我個人主張唯物主義,我會傾向於將精神病視為腦神經方面有微小而無法被現代影像技術檢驗出的病變;支持這個看法的最大證據,則是強固的精神症狀如精神分裂「不可撼動的錯誤認知」,可以通過藥物予以軟化。於是,很多被診斷出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其所述是否可以被當成一種歸類的標準?是很有商榷的空間。
不過,雖然我持有這樣的認知,但這本書還是給喜愛哲學的我一條架於形上學世界與醜陋不勘的精神病之間一座穩固的橋樑,也使我更能夠看清心智的複雜。
我想,作者自己在序提到的一段話,特別適合當作這本書的註腳:
新觀念如果回應到人類需求就會受歡迎。有時候,人們覺得他們對複雜問題需要的是簡單答案。問題是,簡單的答案常常是錯誤的,其結局往往變成教條。
對於複雜的精神病,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