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4 ICJC 國際討論

這是第二次參加學術討論會,感覺自上次討論會(兩個月前)比起來,又有更多的收穫。首先是臨牀經驗的增加;雖然跟長遠的行醫日子比起來不算什麼,但是跟兩個月前初次踏入醫院時比起來,卻是多了很多的「第一次」。因此,在閱讀這幾篇論文的時候,會覺得許多名詞不再陌生,如 delirium,是已經確確實實看過好幾個案例的。第二就是,雖然我們不能開藥,但是得瞭解並學習醫師如何及爲何開立這個藥物。Statins 是常見抗三高之一 – 高血脂的常用藥,尤其是在大都市充滿了各種文明病的情況。通過這些論文,我們得以去反思這個藥物可能引發那些副作用。

我記得我問到一個問題是「研究者是如何發現 statin 藥物導致潛在風險?」,理解到原來是透過醫院累計的病歷資料庫,由有經驗的統計人員進行「data mining」來找尋可能有研究潛力的題材。所以,病歷集其實是一個混亂的大寶庫!我對這方面其實滿有興趣的,有在觀察並學習院內 dry lab 對於健保資料及院內資料的操作,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在這方面作出一點貢獻。

因爲我是做這三篇文章的總覽,所以我對這三篇文章都有看過。我覺得 EBM 是一個很強卻也是很危險的武器。通過操縱統計方法,研究人員(或背後的藥廠集團)便可以將黑的說成白的,也不需要像早期那種以實驗、機轉爲主的論文那樣要求 reproduceable。所以在評讀的時候,需仔細的瞭解研究機構、人員、數據、方法等的嚴格程度。這也是一開場醫師所提醒的重點。

感謝 Dr.Tang 的指導,通過閱讀、同儕討論及講解、問題回答,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