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與個人的未來擴展空間

所謂工具,所謂未來擴展空間。兩個看似不相干的辭彙,我要把它們放在一起講。這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喜歡透過一些數字化、心理學化或者可以測量的數字,去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會如何如何,即「科學式的算命」,如看情商(EQ)、智商(IQ)或者成績、社交狀況等等來看未來的成就如何。基本上光憑著情商或者成績去推斷未來的發展根本是妄言,不可能的事情。市面上有很多書都用聳動的標題如《態度決定高度》或者《考試高手》之類的強力要求你要「學會」擁有高的情商或成績來贏得更好的未來。我個人認為,就算擁有了高的情商,高的成績,只要缺乏了一個條件,你一樣被別人打爆:你會使用的工具數量,跟使用的工具品質,還有熟練度。

但什麼是工具呢?基本上,這裡抽象化的「工具」除了技能之外,還包含了自己的「個性」。例如我比別人更加地有耐心,那這就是一個在高度競爭的場合勝出的好工具。而會講幾國外語、寫多少種程式語言、繪圖、演奏樂器等,也都算。既然說是工具,當然我們就不可以輕忽結合這些工具所能帶來的,對於個人改變式的影響力。例如我的專業項目(在未來)是醫學,可我的興趣是寫程式、電腦硬體一類的,但只要關注市場動態,就會發現醫療市場有逐步資訊化、醫學研究透明公開以及病歷電子化、個人資訊整合的趨勢,但是市場上同時精通醫學跟資訊方面的人才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稀少」。在大多數醫療器材以及軟硬體工程師大多數都是憑著市場反應逐步改良軟體。如果有俱備工程背景的醫師加入,肯定能大幅提升該公司市場競爭力。例如更快速的 CT 影像處理程式,更先進的醫療資訊(病歷數據以及醫療處方)整合系統(以雲端多點方式,以健保卡為進入資料庫的憑證,醫師可以看到這個病人所有的醫療紀錄,此法肯定可以減少醫療資源、藥物和人力的浪費!)或者是能讓個人存取醫療據點的手機 App 等都是目前還沒有大量推廣或者推廣後差強人意。

我還記得曾經有人跟我說,他認為社交關係比起專業認証更重要。我只想說,對於少部份行業,如公關、如行銷、如客服,沒錯,這是事實。但是我不是要做這些工作的,或者說,我認為這些東西只是「產業鍊最後的一部份(支持性的力量)」。36kr 有文章討論過,到底是光鮮亮麗的垃圾吸引人呢?還是功能強大卻醜陋的產品吸引人呢?你會持續使用一支設計非常美觀,但是容易沒電,又容易斷線、收訊不良的手機嗎?不要忘記了任何行業該有的本質,那些是構成它之所以存在的基石。對 Google 來說,它沒有理由聘請一個花花公子擔任工程師 - 如果此時有個駭翻網路世界的書呆子來跟他競爭的話。長遠來看,社交關係並非與專業能力衝突。但是對我來說,專業能力本身就該包含了優秀的溝通能力。你若是連溝通都做不好的話,只代表:你的專業根本是你自己的專業,只能捧在研究室裏面孤芳自賞,而沒辦法踏出大門造福人群,而那些多餘的應酬、套交情、看臉色等等,一句話:真誠走遍天下,巧言令色死在起點。

扯遠了,總之,一個人未來有多寬,取決於他能夠使用的工具數量、工具品質(Python 語言比遲緩的 Visual Basic 強大,或者你會建立 MySQL 那也比 Access 強大)、還有熟練程度。這是我的結論,也是我奉行的人生哲學。而其他東西,得過且過矣。

後註:有時候連我自己都會把寫程式什麼的放在第一順位(有大量閒暇時間可以利用的時候)。切記:沒有了專業能力,再多的業餘第二專長,你也只能當個 Loser。我們要用來在高度競爭環境之下勝出的,就是專業與業餘之間的倍乘效應。可若是把研讀重心都放在業餘部份,專業部份力不從心,這樣你在自己的專業職場上就只能當個小打手,想要尬第二專長又尬不贏那些本來就把那種能力(如:資工)當成專業在學習的競爭者。得不償失!第二專長的用處是讓人在他本來的專業領域有更強的競爭力,而不是跑到自己業餘、別人專業的地方耀武揚威。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