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人類文明
記得父親在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買過一本書,名曰《在地的幸福經濟》。這本書以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爲例子,把很多主流媒體不重視也不感興趣的重要農業發展技術做了詳盡的介紹,糾正了我很多迷思:比方說:經濟發展不能跟環境保護同時進行,或者農業一定要大規模工業化才有競爭力、效率等等(在很多人的眼中,農業工業化是唯一應付大量人口的生產機制)。臺灣一直有人想把產業導向成以高科技、高利潤爲主的資訊及服務產業,但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根本是本末倒置:一個國家若想能夠基本上富裕安康,必須在兩種科技發展上去的足夠優勢:生態農業與能源工業(軍需產業是另外一回事。)那,這兩者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糧食問題是整體經濟被忽略的因素:而我們的政府把經濟焦點全部放在高科技代工產業以及金融產業等可以產生龐大商業利潤的產業,卻忽略了具支持地位,利潤極低但產值極大的糧食產業活動。而我們的民生問題:麵粉漲價、肥料漲價、沙拉油漲價,這些波動擴散性大的產業,卻大多數都來自於國外進口,掌握在國際糧食投機商之中。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一個國家必須要儘可能減少對外國糧食的進口,才能確保穩定的民生物價。臺灣目前仍然是以外銷農產品爲首要目的,有些是追求如同美國般大規模的、低效率的粗放農業,也有些是專門進行高利潤的精緻產業,但是這兩種作法都是有問題的:不但浪費臺灣寶貴的生態資源,也折損了台灣在國際農業上的競爭力。
另一件跟這個同等嚴重的問題就是:台灣的能源也是仰賴國外進口的,不論是燃煤、重油、天然氣,或者是核能發電的鈾和鈽,都來自於國外。也許有人會想爭辯說:台灣是個孤立的小島,我們必須從國外進口物資才能維持生活。這話說的不錯,但是仰賴國際物資(當然我們也必須俱備某種程度的生產/購買能力以作為交換條件)的後果就是:各種國際事件與經濟波動很容易影響我們的生活,而偏偏台灣又是一個地理上、政治上被孤立的國家,所以我們的人民一方面排斥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活動,一方面卻又嚮往不受他國干擾的政治環境。這根本是混淆了經濟與政治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繫。而能源議題更是主導了整個產業發展的要素,不論是深入國際貿易或者試圖減低對其他國家的依賴,都需要有能源供應。因此,減少「大規模集約性電力工廠」如火力、核能電廠,多增加依靠本島原本就俱備的能量如風力、水力、太陽能、潮汐及地熱等來為各地特色性的供電。
之所以談到這個,是因爲在演講過程中有提到兩件事情:第一是在演講的開始提到農業社會裏,獸力、水力是維繫國家命運的基礎,不但是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亦是政府急欲掌控的權力。第二則是提到發展小型、機動性能源的歷史,所以有此聯想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