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革命

革命作為一種手段,它要以暴力的手段打倒既有的社會結構,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信仰,一種以激進手段大力推動進步的信仰。我的革命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息息相關,且讓我簡單的說明它。

馬克思主義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項事業。它的理論以辯證法為基礎。通過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者可以深刻剖析階級鬥爭、研究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社會關係以及資本主義領導下的社會形態。每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人道主義者。他們關懷社會上大多數的弱勢族群,並且以強烈手段為他們發聲。每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心中最崇高的理想社會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我們應該清楚的知道,任何理論建立的條件都是有局限的,馬克思主義也毫不例外地具有局限性,它必然要接受人們的檢驗。而實踐就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共產主義關注的焦點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市場機制」,亦即闡述市場機制最終如何使世界崩潰。同時它也關注勞工權益。這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來說,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要求。

經歷了數十年的冷戰,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不屑稱蘇聯與中國為「共產主義國家」,更不屑稱美國為「民主的捍衛者」。直到今天為止,雖然「美式民主」已經成為典型「民主」的代表,但是這是一種資本主義以及政治狹義化的「民主」。舉例來說,今天我想參加選舉,我必須得到政黨的支持、擁有雄厚的資金以及人脈。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在這樣情緒化以及金錢化的民主,人民手中那一張選票其實很容易被操弄。

對於這樣一件事情,自馬克思之後的社會學家發展出一系列的概念,其最終指向是「逐層遞選制」。

共產黨只能說是共產主義乃至乎馬克思主義的詮釋者之一,但是共產黨不能代表共產主義,因為還有很多學者是反對將政治「政黨化」。馬克思心中的共產黨,相當於「總工會」。而現代所熟知的共產黨卻是奠基於列寧的「革命核心團體」理論。馬克思主義是構成共產主義極大的主要要素之一,但是一般人所稱的共產主義其實包括一個更大的部份,例如毛澤東、列寧、托洛茨基、格瓦拉以及盧卡奇等人在二十世紀、十九世紀晚期的補充、延續與改造。

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在共產主義剛被提出的時候(1848 年),正是歐洲反擊拿破崙(代表資本主義先期革命:標語是自由、平等、博愛)最劇烈的時候。歐洲皇權復闢,共產主義成了當時帝國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的對手。工人擁有勞動工時上限以及薪資下限,是在革命的群眾一次又一次鮮血般的鬥爭之後建立起來的。各國開始推廣社會福利,亦是從當時最有可能發生共產主義革命的國家: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的。當時「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阻止可能來臨的大革命,決定推動「國家社會主義」。這個思想曾經受到孫中山的贊同,因為他把資本主義的最大危機之一以國家的力量救回來。

這些在西歐以及北美開始受到各國領袖注意,並採被採納到其法律體系之中。

1917 年世界最有名的共產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共產主義思想體系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剛開始,列寧採用了「戰鬥共產主義」,企圖以迅速共產化達成目標。但是,這樣一個嘗試,隨即失敗。今接著的史達林「五年計畫」,從根本上已經踰越了馬克思主義的範疇,成為「國家社會主義」以及「帝國社會主義」的強權意識型態。1949 年,既蘇聯之後,第二個超級共產主義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但是他經歷了與西方共產革命不同的過程。其中一個關鍵點,在於中國、歐美的「工業資本化」以及「農業工業化」的程度不同。西方的農民已經脫離土地成為「農業工人」,所以在土地上爭議不大。但是中國卻是「有土,斯有財」,所以雷厲風行貫徹土地改革,並以此為由發動「土改」。五零年代的「大躍進」、六零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八零年代的「大開放」都已經超過馬克思當時對於階級鬥爭的定義了。中國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共產主義革命的路上顛簸。隨著時間過去,共產主義因為許多因素,在人心中失去往日主宰三分之一個地球的地位。但是,只要資本主義的核心「市場機制」依然存在,就會有它鬥爭與革命的一天。

最後,共產黨人努力爭取和世界各國所有民主政黨的聯合與團結一致。共產黨人不屑隱瞞自己的觀點和目標,他們公開揭示,唯有暴力消滅所有現存的社會狀態,他們的目標才可能達成。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顫抖吧,除了腳鐐手銬,無產者沒有什麼好失去的,在革命之後,他們贏到的將是一整個世界!

全世界的無產者,團結吧!